黃姓源頭——顓頊、祝融、陸終系 來源:樂地尋根網(wǎng)
·黃姓另支遠(yuǎn)祖顓頊與祝融:東夷與華夏融合的產(chǎn)物 來源: 樂地尋根網(wǎng)
·黃氏族源初探 作者:黃玉磐(福建漳浦)
黃氏起源
少昊之后
陸終之后
源于改姓,屬于因故改姓為氏
A
愛新覺羅改為黃氏
遼寧沈陽黃氏
從愛新覺羅改為黃姓的后人,今天主要居住在遼寧省沈陽市一帶,他們是滿清開國重臣多爾袞的后裔。
康熙年間,多爾袞的弟弟多鐸奉命率領(lǐng)清軍與吳三桂的叛軍作戰(zhàn),但是多鐸出師不利,令大清朝廷顏面掃地。雖然在輩分上,多鐸是康熙皇帝的爺爺,但是康熙還是罷免了多鐸的官職。不過,在罷免多鐸不久,清軍卻對吳三桂的叛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蛟S是為了安撫自己的爺爺,康熙皇帝將多鐸的第四個兒子查尼升遷為奉天將軍,駐守沈陽。查尼去東北赴任時,帶去了自己的小兒子。三年后,查尼病死,這小兒子卻留在了沈陽。貴為皇親國戚的查尼家族從此在沈陽地區(qū)繁衍生息,逐步成為當(dāng)?shù)氐耐濉?span id="yd3v8o7"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雖然貴為皇親國戚,多鐸的部分后人卻一直留在沈陽,留在了曾經(jīng)的都城。二百多年之后,這支皇室后人改姓為“黃”,成為黃氏大家族最年輕的一個分支。
民國初年,伴隨著大清王朝的大廈傾倒,昔日輝煌的多鐸家族日漸沒落。在“驅(qū)除韃虜、恢復(fù)中華”的大形勢下,這個昔日的帝王之家被迫和老百姓融和在一起。在和老百姓融和的過程中,曾經(jīng)是皇族血統(tǒng)的愛新覺羅家族也被迫放棄自己引以為傲的姓氏而改漢族姓氏?;蛟S是對皇權(quán)意識的留戀,在改為漢族姓氏的過程中,多鐸的這支后人就以皇權(quán)中的“皇”字諧音,將自己改為“黃”姓,成為今天黃姓的一個來源。有趣的是,這些皇室后人在改為黃姓后,他們所從事的職業(yè)也多半繼承了滿清皇室后人的風(fēng)格,從事藝術(shù)或?qū)W術(shù)等各個領(lǐng)域,而且在這些領(lǐng)域,都頗有建樹。
B
C
蔡改黃氏
溫嶺鳳山黃氏
溫嶺鳳山黃氏為蔡氏所改:600年前因為避免方國珍的滅門仇殺,祖妣僅僅帶一襁褓子,逃走,后來改姓黃,成為今天溫嶺鳳山黃氏,人丁興旺,一直未能恢復(fù)蔡姓。
元末明初,黃巖洋嶼,蔡元一(俗稱蔡亂頭)與方國珍結(jié)仇,后來,方國珍作亂,占據(jù)臺州等城。后來,蔡氏被方國珍弟兄滅門,僅祖妣攜一襁褓子得逃,后改隨母姓為黃,為今溫嶺鳳山黃氏之始祖。
溫嶺大溪白山蔡家橋附近的蔡氏那是也被方國珍仇殺,或遷走,或改姓黃,至今已無蔡氏。這段是我在網(wǎng)上偶然查到,不知道是不是僅僅指得是我家黃氏,或者另有族人改姓黃了。
下面是其他一些相關(guān)文章備考。
黃巖平田蔡氏大唐貞觀譜序
五蔡氏之先出自周文王子叔度,子孫以國為氏,族屬繁多,支蔓遍天下,遠(yuǎn)者或數(shù)千里,勢不能按牒以二稽。我始祖元二十六府君諱謨,仕東晉為侍中,歷事四朝獻(xiàn)可替否,忠言讜論,彪炳青史,王謝而外勛無與比焉。迨穆帝幼沖大臣柄國,公除官不拜,卒以引退,子邵為永嘉守,因自陳留挈家渡江,游于委羽之西相,其山岡敦阜,泉甘土肥,于是剪荊棘辟草萊有地二三井,遂筑室居焉。性喜樹藝若其地勢高下而種獲之春作秋收無歉歲,居民號曰農(nóng)師,祠湘嶺之間,歲時祀焉,復(fù)振,兒時每見祖父詳?shù)榔涫虏会尶诖?,欲筆之家乘而未暇也。今幸在告敬述者之所聞記于卷首,庶使后人知木本水源之有,自且以上溯成國得姓受氏之初,及我始祖忠君愛國急流勇退之故,并以見隨宦遠(yuǎn)遷擇地而蹈,以是綿其祀而大其宗也,他若衍其支派,紀(jì)(見注)其爵里,有德行者必書,亂名教者必斥,婦道之從違婚姻之羅列,死生字號之昭著,罔不備于編則司譜者事也,故不復(fù)贅是焉序。
大唐貞觀十九年乙巳八月朔日
摘自《溫嶺鳳山黃氏家譜》
注:
1、文中的“紀(jì)其爵里”中的“紀(jì)”=“紀(jì)”的左邊+“巳”。
2、標(biāo)點是我自己加的,很可能有誤,有些地方,我不會停頓,就連著。
3、溫嶺鳳山黃氏本姓蔡,當(dāng)年被方國珍弟兄滅門,僅祖妣攜一襁褓子得逃,后改從母姓為黃,至2007年600年整。
4、文中委羽為黃巖委羽山,家譜中多處提到平田,傳二十多代,故我定名平田蔡氏,后遷移至溫嶺大溪白山數(shù)傳,再遷黃巖路橋小嶼,后避難于溫嶺鳳山,遂有今鳳山黃氏。
下面是就“浙江臺州黃巖蔡姓的由來”一文作的評論。以備考。
我覺得,平田和沈岙之所以有兩個祠堂,而且,不通譜牒,應(yīng)該是兩個支脈。我就是上次和你聊過的蔡善朋。我家的家譜雖然已經(jīng)和平田的蔡氏譜牒沒有連續(xù),但是,知道是從平田支脈出來的。上面寫的是平田始祖是蔡邵,從晉代就開始在平田居?。ㄌ拼V序?qū)懙氖?ldquo;委羽”之西鄉(xiāng))。而沈岙的蔡氏記載是從蔡均公開始。那么應(yīng)該是兩個支脈,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隔壁兩個鄉(xiāng),距離這么近,有兩個宗祠,而且還是互相不通譜。具體的情況待考。因為,我沒有去過黃巖的平田和沈岙。我們遷出平田至少700年以上了。現(xiàn)在溫嶺,而且,600年前因為避免方國珍的滅門仇殺,祖妣僅僅帶一襁褓子,逃走,后來改姓黃,成為今天溫嶺鳳山黃氏,人丁興旺,一直未能恢復(fù)蔡姓。似乎為了避免方國珍的仇殺,其他同族人也有改姓黃姓的,因為我查到溫嶺大溪白山蔡家橋附近有記載那里原先很多蔡姓人家,明初避方亂,有遷走,有改姓黃者。如今蔡家橋竟然沒有一個姓蔡的。我們蔡家的這段故事我覺得很有記載的必要。因為改姓黃后,現(xiàn)在人口又多,現(xiàn)在戶籍身份制度范圍內(nèi),試圖恢復(fù)蔡姓已經(jīng)幾乎不可能。那么,千秋百代以后的本族改姓黃者族人很可能不知自己本是蔡氏,那是很不好的一個事情。
聯(lián)系人QQ:16153584,注明蔡氏。希望有明初避方國珍仇殺的蔡氏及黃氏和我交流,當(dāng)然也包括其他同宗兄弟們。
柴改黃氏
福建石獅黃氏
福建石獅柴氏有改姓黃(柴道琳供料)
程改黃氏
安徽休寧黃川黃氏
安徽休寧黃川黃氏,宋程燁后代
D
丁改黃氏
浙江義烏黃氏
元朝著名文學(xué)家黃溍之父黃鑄,本姓丁,為丁應(yīng)復(fù)之子,人繼義烏人黃塄為后,遂改姓黃,生子黃溍。今浙江義烏黃氏多為其后。
E
F
范改黃氏
浙江婺州蘭溪黃氏
在史籍《桐江集》中記載:邵武人黃洽,本姓范,婺州蘭溪人,嗣黃氏為后,遂改姓黃。
G
貢布東珠改黃氏
甘肅甘南夏河縣黃保正家族
藏族原本沒有姓,黃正清的父親貢布東珠在民國初年曾任過保正,當(dāng)?shù)夭刈迦罕姖h藏語揉在一起稱其為“杭保正”。“杭”者藏語“官”的意思。藏族有個習(xí)慣,對有地位的人或當(dāng)官的人,一般來說都稱其頭銜。“杭保正”是貢布東珠的官職,又成為他的名字的代稱。就這樣人們把“杭保正”叫成了“黃保正”。隨后,這個家族就將“黃”取為姓氏。黃氏家族也贏得了教民的擁戴,受到當(dāng)時的國民黨政府的扶持,對拉卜楞寺及其教區(qū)產(chǎn)生了較大的作用。從拉卜楞寺創(chuàng)立起,歷世嘉木樣家族的成員都不同程度地扶助寺主參與政教管理,但黃氏家族達(dá)到空前程度,在安多藏族社會中影響頗大。
黃正清出生于1903年,藏族,藏名羅桑澤旺,號子才,四川順化(今理塘)人,早年習(xí)讀漢文。
1920年隨其弟弟第五世嘉木樣(活佛)遷至拉卜楞(今夏河縣境內(nèi))。
1928年在拉卜楞任番兵司令。
1934年番兵司令部改為拉卜楞保安司令部,任保安司令。
1944年任軍事參議院少將參議。
1949年8月率部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甘肅省人民政府委員、甘肅省農(nóng)業(yè)廳副廳長、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畜牧部副部長、民族事務(wù)委員會副主任。
1953年任甘青川三省剿匪指揮部副司令,甘南藏族自治州州長、甘南軍分區(qū)司令員。
1954年后任甘肅省副主席、副省長等職。
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后任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常委、甘肅省政協(xié)副主席、甘肅省副省長等職。
1997年10月6日在蘭州逝世,享年95歲?!?br style="text-align: left; padding-bottom: 0px; line-height: 30px !important; font-style: normal !important; text-indent: 0px; margin: 0px 4px; padding-left: 0px; text-overflow: clip; padding-right: 0px; display: inline; white-space: normal; float: none; color: rgb(0,0,0); clear: none; font-size: 16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top: 0px" />
黃正清是開國將軍中唯一在甘肅的一位藏族將軍,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清朝、民國、新中國3個時代,充滿了傳奇。
世系源流
01世 黃位中,藏族,藏名貢保端主。
02世 黃正清,藏族,藏名羅桑澤旺,號子才,四川順化(今理塘)人,早年習(xí)讀漢文。
黃正光,藏族,藏名丹貝堅贊,被認(rèn)定為拉卜愣寺第四世嘉木祥的轉(zhuǎn)世靈童,坐床是第五世
嘉木祥。
黃正基
H
韓改黃氏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黃傳鼎
顧廷龍《清朝朱卷集成》卷/頁277-141
黃傳鼎,本姓韓,原籍蕭山,出嗣外家,字調(diào)甫,行一,同治戊辰年十月二十日吉時生,浙江杭州府仁和縣學(xué)附生,商籍,肆業(yè)紫陽書院。浙江鄉(xiāng)試中式第六十六名舉人。
韓琦,宋,始祖。
韓璵,遷義始祖。
韓氏世系源流:
韓 琦【始】……韓 璵【 1】——韓文忠【 2】——韓元善【 3】——韓 仕【 4】
——韓 濤【 5】——韓希恩【 6】——韓子慶【 7】——韓嘉宜【 8】——韓袞予【 9】
——韓 鐸【10】——韓 槤【11】——韓 洲【12】——韓桂芳【13】——韓經(jīng)德【14】
——韓瑞麟【15】——黃傳鼎【16】
黃氏世系源流:
黃 香【始】……黃成鎬【 1】——黃懷德【 2】——黃殿煜【 3】——黃■■【 4】
——黃傳鼎【 5】
I
J
金改黃氏
江西崇仁縣穎秀鄉(xiāng)棠溪黃氏
據(jù)史籍《棠溪黃氏族譜序》記載,南宋初,有金姓武將鎮(zhèn)守江西臨川,居臨川城西。后金氏的一位祖先,因逃難而易金為黃。宋隆興年間,有金氏后裔黃細(xì)二遷居崇仁縣穎秀鄉(xiāng)棠溪,成為棠溪黃氏始祖。
K
L
陸改黃氏
浙江富陽黃氏
浙江富陽黃氏始祖黃公望,本姓陸,名堅,少孤,依永嘉黃氏,遂改其姓名。后遷富陽,其裔為富陽黃氏。
廖改黃氏
江蘇無錫江陰茂墅
廖廣寧,江西人,任江陰州學(xué)教授,元末兵亂不能歸,隱居江陰茂墅,易姓為黃,為黃氏始遷祖。至第五世萱出繼母舅無錫陸氏,為黃氏遷無錫之始。廣寧後裔遂分為居茂墅之北宗與居斗山之南宗。
堂號:明德堂
劉改黃氏
湖南寧鄉(xiāng)冷水井黃氏
湖南寧鄉(xiāng)冷水井黃氏始祖必華,本姓劉,其祖父中存于明初自江西安??h遷居湘鄉(xiāng)南熏塘頭衝。必華贅于寧鄉(xiāng)灰湯黃氏,遂承黃氏之後。後裔分志亮、志明、志清三房。
M
N
O
P
潘改黃氏
安徽懷寧黃氏
轉(zhuǎn)自:建德檔案
地址:http://www.da.hz.gov.cn/pub/jdda/jdylwg/jdjdxs/t20051012_7404.htm
黃氏,姬周之后。據(jù)《滎陽黃氏族譜》卷二所載的“滎陽潘姓黃氏初次修譜序”及“皖懷潘姓黃氏歷代淵源宗譜圖”所述:予之始祖,蓋受姓于周,文王之后,畢公支子(封建時代,以嫡長子及繼承先祖的兒子稱為宗子,其余的皆稱支子),食采于潘,其后子孫以邑為氏,故為潘氏。畢公名高,乃周文王第十五子,武王定天下之后,封之于畢,故此,史稱之為畢公高。畢公高有一個兒子,食采于潘地,這一支的后代,即以潘為姓。傳至第四十一代,已入漢朝,這時有個名叫燦的后裔,當(dāng)了開封府尹,潘燦在開封為官,就把家遷到開封所屬的滎陽,他成為滎陽潘姓之始祖。到了第七十一代的潘友迪,中了進(jìn)士,到江西鄱陽、昌都當(dāng)縣令,友迪這支又遷徙到昌都的潘家塘。潘氏這一支在鄱陽湖一帶居住到元末,因社會動亂,無法安居,此時潘受二又遷到安徽懷寧的欽化鄉(xiāng)赤土墈,并易姓為黃。建德三都周家山的黃氏,就是受二的第十六代孫冠袗,于太平天國時,從懷寧遷移到嚴(yán)州的,定居在周家山已有一百五十余年了。
安徽懷寧這一族為什么要改潘為黃?改了之后,在族譜上為啥仍加上潘姓二字?
據(jù)三都鎮(zhèn)周家山老者黃鏡清先生說:祖輩傳述,改姓不是元末而是宋代。因為先祖潘仁美因事招禍,當(dāng)時有一個幼子脫逃,避難他鄉(xiāng),改潘為黃。潘仁美并非實有其人,演義小說虛構(gòu)者也。但潘美則在《滎陽黃氏族譜》中為潘偕的第69代裔孫,《宋史》亦有傳,他先仕后周,入宋后因功升官,宋太祖時為忠武軍節(jié)度使,封韓國公。宋太宗時授檢校太師,加同平章事,卒后追封鄭王,未有受害之說。
由潘易黃這一族,六百年來,其支繁茂,而在譜諜之中,仍書潘姓黃氏,并說:“今日之黃氏,實昔日之潘氏苗裔。”這類事例,較為少見,故稍詳之,以資有雅興者探討。
蒲改黃氏
福建泉州回族黃氏
轉(zhuǎn)自:漂亮媽媽的BLOG
福建泉州的回族黃姓來源有二:其一是少數(shù)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fā)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qū)。
Q
R
S
史改黃氏
受姓祖:蒼頡公,為史官,因官賜姓,為史皇氏。
遠(yuǎn)祖:(漢)史崇,字伯勤,謚曰壯,建武初封溧陽侯。
始遷祖:(明)史貞(后遷河南商城);史正(籍圻邑);史富(居劉集急水港);史貴。皆為晃公之子,洪武間自江西饒州府余干縣遷湖北黃岡。
派祖:(明)史貴,字從善,為黃姓館甥,兼祧史黃。
十世祖叔弟公以史貴夫人黃氏為姓,更名為黃色奇,自此合族更姓黃。
史貞, 史正二支生前姓黃,死后姓史。
支祖:黃彪,福高公第三子,貴公四世孫。
彪公下房祖:黃大仁(長房);黃大義(二房);黃大禮(三房);黃大智(四房);黃大信(五房)。
四房大智公傳二子:黃文儒;黃文宗。
另支祖:黃呥,禎公之子,由江西饒州府余干縣遷新洲,再徙黃家灣。
派言(16世起):祖法自昌明,宗聯(lián)善舉成;繼繩原有范,忠孝振家聲。
史騫派(13世起):士紹基如錦,澤映茂名光;承先期世守,允錫祚綿長。
本份派(33世起):敦厚宜恒泰,寬宏定久康;思前懷彥達(dá),勖后續(xù)書香。
T
湯改黃氏
臺灣苗栗縣銅鑼灣黃氏
供稿:清寒齋湯學(xué)良1994年稿
臺灣苗栗縣銅鑼灣人湯新興,更姓吳,又名吳湯興,為臺灣義軍統(tǒng)領(lǐng),中日甲午之戰(zhàn)后,為保衛(wèi)臺灣不被日寇所占,他發(fā)動新竹、苗栗、彰化三大保衛(wèi)戰(zhàn),與日軍大小戰(zhàn)斗數(shù)十次,最終于彰化八卦山上中炮犧牲,年僅36歲。湯新興之妻黃氏聞知湯新興殉國,丟下三個兒子湯海坤、湯海容、湯海山而自縊取義,然不死復(fù)蘇,竟絕食而死。湯新興三個兒子為黃姓親友撫養(yǎng)成人,故而更為黃姓,湯新興之孫黃昌榮定居于臺北。
湖南瀏陽湯烈成化名黃仁(僅化名黃氏,未知后裔是否改姓)
湖南瀏陽人湯烈成,1926年加入共產(chǎn)黨,化名黃仁,任湖北中共鄂東南道委書記,有“孤膽英雄”之譽(yù),犧牲時,年僅20歲,湖北中共鄂東南道委為紀(jì)念他,將飛機(jī)屯改名為“黃仁區(qū)”。
江蘇丹陽湯醒白化名黃達(dá)(僅化名黃氏,未知后裔是否改姓)
江蘇丹陽人湯醒白,化名黃達(dá),1926年加入中共,任中共江蘇無錫縣委書記,1932年被捕,堅貞不屈壯烈犧牲。
U
V
W
王改黃氏
上古音黃、王相同,今天我國仍有一些地方黃、王不分。據(jù)史籍《輿地紀(jì)勝》第一百二十八卷記載:“閩州越地……皆蛇種,有王姓,謂林、黃等是其裔。”可知古老閩越王姓中有一部分是因音讀混淆而改姓黃。
畢節(jié)大族王黃氏
畢節(jié)大族王黃氏始祖王順,原藉淮安(舊名山陽),官昭信校尉。明洪武十四年(1381),順公隨大將軍傅友德征云南,經(jīng)烏撒(威寧)至畢節(jié),授世襲武略將軍,畢節(jié)衛(wèi)都指揮使,留守畢節(jié)。順公生子二:性、志,均授武職。性公傳四世至直臣,五世胤緒無嗣。志公授武略將軍世襲,封六安候,陳亡于滄州之役,生三世節(jié)、謙、遜、義四人。
六世祖廷(音貢)公幼喪父母,受姑父黃契公扶養(yǎng),并其產(chǎn)業(yè),而黃契公又無后,為報其德,命子孫并姓黃氏,我族王黃姓由此而來。以后子孫繁盛,現(xiàn)繁衍到順公二十二世,遍及貴州省內(nèi)外,乃至臺灣。
◇ 聯(lián)系人01:王大華
◇ 電話:0857-8283668
原國務(wù)院副總理黃華之后
黃華原名叫王汝梅,河北磁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國務(wù)委員、國務(wù)院副總理兼外長。黃華是寫文章時用的筆名。從事革命工作后,怕連累家庭,結(jié)果后來假名用了一輩子,真名反倒被人淡忘了,兒孫們也都全部姓了黃。
吳改黃氏
桐城謝河黃氏
據(jù)清總理大臣吳廷芳所撰《續(xù)修宗譜序》記載:桐城謝河黃氏始祖黃全三,本姓吳,為延陵季子吳季札后裔,原籍鄱陽,元末遷居桐城。為避徭役之苦,投靠親戚鹿城黃氏,后遂改姓黃,成為今桐城黃氏的一派始祖。
桐城謝河黃氏始祖本姓吳,元末逃避徭役避難桐城鹿城黃氏,更姓黃。
巫改黃氏
江西石城郭北黃氏
巫、黃,古音近似。據(jù)史籍《江西通志稿》記載:宋末進(jìn)士巫雙瑞,為理宗公主駙馬,元人滅宋時自殺而亡。元朝追殺宋室王親國戚,巫氏后裔遂改巫為黃。今江西石城郭北黃氏,即巫雙瑞后裔。
X
Y
Z
趙改黃氏
福建漳浦銀坑黃氏【已改回趙氏】
根據(jù)臺灣《臺北縣西盛趙氏族譜》記載,有一段與潮汕趙氏有關(guān)的軼事:
元兵攻陷南宋京城時,“趙氏族人大禍臨頭。有一位屬于魏王趙廷美支系的人物,叫趙若和。他奉楊太后之命,帶少帝(即宋帝爵)一路逃奔,由福建入廣東。一直逃到新會崖山,與元軍發(fā)生激戰(zhàn),‘師潰帝死。趙若和就帶了16條船跟黃侍御(譜中無列名)、許達(dá)甫奪港逃出。由海路來到福建,上岸隱居于福建漳浦銀坑。’
后來,福建有人又以宋朝宗室趙王的名義舉兵抗元,元軍到處懸賞捕殺趙王。趙若和恐禍及自身,就埋名改姓為黃。終其一生,都不敢表明自己的真實身份。后來,這一支“趙黃”氏中,有一些移居廣東潮陽,另有人遷移到江西信豐縣。到了趙若和第三代,明朝已取代了元朝,趙宋宗室可以公開露面了,但趙若和到死仍守口如瓶,連自己孫子也不敢告訴他本姓。一直到洪武十八年,漳浦有一位叫趙惠官的人,要娶銀坑黃姓女子為妻,才有跟隨趙若和多年的老家丁的兒子出來阻止。這位老家丁臨終前把主人真實身份告訴兒子,并把一本族譜也交給他。老家丁的兒子拿著族譜,來找老主人的兒子,說:“不能通婚呀,趙、黃原本同姓。”并翻開族譜來證明。至此才真相大白,趙若和后代稟明官府,恢復(fù)原來姓氏——趙??滴跄觊g,這一支系又有人移居臺灣。在臺北西盛,趙氏算是盛族。
譜中還鄭重申明,現(xiàn)在廣東潮陽有他們的同宗。潮陽是潮汕趙氏的主要居住地之一。宋代就出有趙師正、趙師宣、趙師丞三兄弟同為進(jìn)士。潮陽趙氏有多個支系,不知哪一個支系跟趙若和這一族有血緣上的關(guān)系,他們的族譜中不知有這段記載否?
宋朝遺夢——趙家堡:趙改黃氏后裔的生活
貴州畢節(jié)大方縣韓黃趙氏
趙嘉順公,“幼讀儒書,身入黌門”,后棄文就武,明誥封薦史,崇禎年間在湖北省賢林府管理軍事,崇禎十七年初,李自成攻占山西太原、寧武、大同等地,思宗皇帝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令吳三桂領(lǐng)兵平山西,嘉順公任平西副先鋒。不久,清兵逼近山海關(guān),思宗皇帝又令吳三桂領(lǐng)兵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三月甲辰入關(guān),戊申次豐潤,而自成已以乙巳(甲辰第二天)破明都。”于是軍心動蕩,嘉順公便獨自返歸大方,意欲隱臥桃園。后得其表兄李瑁幫助,護(hù)送其家眷尋訪到黃龍公處,再得黃龍公幫助,使得一家團(tuán)聚,再度安居大方。
黃龍公,山西太原黃家堡人,系峭山公第十二子黃福公后裔,出生于明朝萬歷年間,早年即被舉為孝廉,后被召入部,曾與嘉順公為僚友,年歲長于嘉順公,故嘉順公稱他為僚兄。明崇禎年間,黃龍公受誥封為昭義將軍,從二品,先后分巡川、滇、黔三省。
黃龍公招嘉順公之子國秉公為婿,與嘉順公結(jié)為姻親。崇禎十七年,嘉順公只身返歸大方,黃龍公幫助嘉順公一家人團(tuán)聚安居,于是黃龍公與嘉順公情誼更加深厚。
不久,嘉順公逝世,黃龍公親自過府吊喪,觸景生情,黃龍公思自身已年邁,至今只有一女,且國勢危急,故鄉(xiāng)淪陷,欲以嘉順公之子國秉公為嗣子以伴殘年;嘉順公一家亦感激黃龍公一向關(guān)心和幫助,便在靈前表示,愿由嘉順公之子國秉公承嗣黃氏宗祧,三代以后由一房還宗趙氏,其余俱永遠(yuǎn)承嗣黃氏,并將嘉順公之子國秉公更名為黃應(yīng)嗣。于是,我族又有黃氏。三代以后,應(yīng)嗣公之孫黃明公之長子元貞公還宗復(fù)姓趙,其余孫輩中美公、中位公、中正公、中元公繼續(xù)姓黃。從此,奕鸞公直系后裔便分為黃、趙二氏。
張改黃氏
湖北襄樊市樊城區(qū)黃莊村黃氏
湖北襄樊市樊城區(qū)黃莊村黃氏,祖上因殺人避禍從河南遷來,當(dāng)是有三兄弟商量好由張姓改為黃姓,有兩兄弟分別逃到南漳、??怠W峙桑?font color="#000080" style="text-align: left; padding-bottom: 0px; line-height: 30px !important; font-style: normal !important; text-indent: 0px; margin: 0px 4px; padding-left: 0px; text-overflow: clip; padding-right: 0px; display: inline; white-space: normal; float: none; color: rgb(0,0,128); clear: none; font-size: 16px; font-weight: normal; padding-top: 0px">國正天興順,忠孝任愛,心意平和,官清民自安。
◇ 聯(lián)系人:黃豪(順字輩)
◇ QQ:674586275
浙江紹興府余姚縣南城酴釄巷黃氏
顧廷龍《清朝朱卷集成》235卷/9頁
黃福垕,本姓張,字念藎,號桂堂,行一,嘉慶丁巳年五月二十四日吉時生,紹興府學(xué)廩膳生,余姚縣民籍。浙江鄉(xiāng)試重視第二十七名舉人。
張詠,宋,始祖。
世系源流:
張 詠01——張 萬02——張 元03……張 堦15——張 錦16
——張學(xué)源17——張文炳18——張見龍19——張義年20——張應(yīng)濤21
——張福垕22——張金鑑23
祝改黃氏
湖南邵陽綏寧扶一里石溪石階頭黃氏
祝道保,名南生。配田氏。俱歸葬楓嶺象形山。生子一:用杏。公原與兄道仁公居撫州臨川地名楓嶺堎上。至大明洪武二十二年歲次己巳(1389年)獨商瑞州高安地名汝溪信義鄉(xiāng),贅汝塘五都黃氏婆,受分基產(chǎn),頂充差役,至此乃入黃氏戶籍,戶名黃通義,后換黃南山,又更名黃元仔,后人稱“祝氏宗祖,黃氏宗親” 盍始諸此。
祝超然01——祝太茂02——祝宗幹03——祝朝顯04——祝天圣05
——祝文依06——祝世棨07——祝以清08——祝録熤09——祝先智10
——祝功石11——祝德度12——祝嗣穎13——祝承圮14——祝后科15
——祝繼量16——祝公魯17——祝夢齡18——祝志可19——祝道保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