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048年贏姓大廉在光州(現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大廉字太康,為皇帝第五代孫伯益之子。商末周初時期,周武王將陸終的后代賜封于黃國,故黃國又稱為黃子國。公元前648年,黃國為楚國所滅,被滅國的黃國人以國為姓,除了少部分遷至河南中部外,大部分被迫內遷至楚國腹地。在遷徙過程中,一批黃國人遷至楚都(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批遷至江夏內陸(今湖北云夢縣東南一帶),后來發(fā)展為東漢時著名的江夏黃氏。之后黃氏家族繁衍生息,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區(qū)。
《陸終》
《黃歇》
黃國故城一帶位處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水陸交通方便,農業(yè)發(fā)達,盛產水稻,小麥,棉花,麻,魚鱉等農作物與經濟作物,是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魚米之鄉(xiāng)。在人民供給自如的物質基礎上,黃國文化得以繁榮發(fā)展。黃國文化在保留本土東夷文化的基礎上,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在器物制造技術、紡織技術、雕塑與繪畫方面均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黃國故城一帶曾涌現大量名人,其中最負盛名的非春申君黃歇莫屬。作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黃歇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并稱為“戰(zhàn)國四公子”,擁有包括現上海、浙江等區(qū)域的封地。
修建后的黃國故城航空俯瞰圖
據考古專家考證,黃國故城最遲在西周時期已經形成規(guī)模。城址呈長方形,周長6720米,總面積為2.8平方公里,城墻殘高5米-7米,時代為西周到春秋時期?,F存城墻系用黃土夯筑而成,城墻高處為7-8米,低處為4-5米,基寬59米,上寬10-25米,如今尚存三處城門豁口,其墻之厚、路之闊、基之固,均可見當年之巍峨。在故城遺址內還遍布著陶片和青銅器作坊遺址,許多精妙絕倫的器皿,玉器曾在這里問世。僅在今潢川、光山等黃國故址內就曾出土青銅器800余件,有銘文的共38件。其中,伯克盤,黃父盤,黃君簋,叔單鼎4件青銅器現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同時,伴隨大量青銅器一同出土的還有大量以玉佩,玉角,玉龍,玉虎等形式存在的玉器。這些文物均有極其重要的考古價值,玉器的紋飾以及青銅器的銘文為人們提供了勘測古黃國人民風俗文化的鑰匙。在眾多出土文物中,最引人關注的的叔單鼎便伴有以下的銘文:唯黃孫子傒君叔單自作鼎,其萬年無疆,子孫永寶用。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傳承與發(fā)展的黃氏文化為黃氏家族后人們留下了殷實的精神財富。
黃國故城出土的文物(已上交至國家及省級博物館)
有關黃國故城的文化并不僅限于此,大家伙如果對此感興趣的話,年度大劇《羋月傳》可以給大家?guī)砀啻呵飼r期有關黃國的故事。